翻译学院
新闻动态
学工动态
学院公告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王斌华教授作客海棠译坛谈翻译对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的解构与重构
来源:高级翻译学院 日期:2023-05-16 浏览次数: 字号:[ ]

国际交流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发展趋势,不仅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也以不同的侧重与表现形式活跃于日常生活中。在交流过程中,翻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深化同学们对翻译在国际交流的作用的认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举办的“海棠译坛——2023研究生学术大讲堂”再度开讲。4月18日,英国利兹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英国“皇家特许语言专家学会”(CIOL)会士、英国“语言学科大学理事会”(UCML)执委及东亚语言学科代表、中国译协口译委员会委员王斌华教授应邀,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翻译对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的解构与重构”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口译教研团队负责人齐涛云主持。

 

翻译本身即一种传播行为。在深入探讨翻译在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的作用前,王斌华教授简要概括了目前大众对国际传播持有的两种主要看法:一是信息可以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地自然流通,并与原信息完全相同;二是译员只是充当“翻译机器”进行语言转换工作,因此机器也可以胜任语言专业工作者的任务。

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王斌华老师通过一系列真实例子带领大家展开深入的思考。

日常生活中的国际交流与沟通大多数时候都是经过某种形式的翻译,如国际新闻、编译等。而王老师表示,在日常国际交流案例中,信息传递错误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国内的媒体在报道新西兰恐怖袭击的新闻时,曾将英文原报道的“(The gunman)had lots of magazines strapped to his leg”翻译成“在腿上绑着很多本杂志”。这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热议。网民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符合逻辑的解读,如“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水平高,喜欢阅读”等。但事实上,此处的“magazine”应指“弹壳”一意。若将此原文通过机器进行翻译,得到的也是“杂志”的错误核心信息。又如,某国内媒体在报道英国的疫情防控时,将“The acceptable bottom-lines is a death toll of 500 thousand”翻译成“可接受的底线是死五十万人”,但原话真正想表达的内容是“最糟糕的情况是五十万人死去”。这类由核心信息的错译而产生的不实信息若广泛传播,轻则导致误解,重则对国际关系造成严重影响。而作为专业的翻译从业者,看懂一手信息是优势所在,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避免此类错误。

王斌华教授进一步表示,翻译包含了态度、价值与意识形态,因此在这个技术看似压倒一切的时代,机器依然无法在翻译领域完全代替人工。在国际交流或者是话语共建的过程中,翻译人员贡献了不可或缺的附加价值。

最后,齐涛云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讲座内容,给同学们提出了翻译学习的殷切建议。一方面,通过讲座学习,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机器翻译带来的焦虑感。另一方面,即使是高水平的译员也会出现误读的现象,所以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随后师生进入了问答环节,提问涉及翻译在国别研究中的作用、翻译鉴赏等。王斌华教授悉数解答提问,师生互动氛围融洽,本场讲座也顺利结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